12月8日,海关总署公布了1至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。
据海关统计,今年前11个月,我国进出口总值22.08万亿元人民币,比去年同期(下同)下降7.8%。其中,出口12.71万亿元,下降2.2%;进口9.37万亿元,下降14.4%;贸易顺差3.34万亿元,扩大63%。
11月份,我国进出口总值2.16万亿元,下降4.5%。其中,出口1.25万亿元,下降3.7%;进口9100亿元,下降5.6%;贸易顺差3431亿元,扩大2%。
对此,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对中国证券网表示,整体而言,尽管11月进出口数据同比均为负值,但是均好于10月份。
从贸易类型上看,一般贸易回升幅度好于加工贸易。从国别上看,1-11月出口增速相比1-10月,对美国、欧盟、东盟下降,仅对日本的增速略有回升。从进口方面看,1-11月相比1-10月,铁矿砂、煤、铜进口数量有所改善,而原油、钢进口数量减少。进口价格方面,几乎所有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均进一步下降。
邓海清认为,进出口数据黯淡在于强美元,不过未来改善曙光已现。今年以来中国出口同比台阶式下降,与中国实际有效汇率偏高、低端制造业转移等有关。对于大宗商品价格,美元强势周期可能结束,大宗商品受货币因素影响可能出现反弹,进口商品价格亦将反弹,这对缓解PPI长期负增长、推高CPI将产生重要作用。
不过,据海关信息网近日发布的《2015年前三季度经济形势综述及我国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报告》显示,在全球经济整体复苏动能不足、国内外需求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下,我国外贸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,全年进出口贸易负增长形势难以扭转,预计全年降幅7.2%。
另据华尔街见闻分析称,澳新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,如果进口持续大跌,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就会上升。
麦格理驻香港中国经济部门负责人Larry Hu在数据发布前表示,考虑到疲弱的全球经济和持续下挫的大宗商品价格,中国的贸易前景依然面临挑战。